大眾網記者 趙業超 濟南報道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為鄉村發展助力賦能、激發內生動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近年來,鋼城區精準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規律,固本培元,守正創新,深入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斷走深走實。村歌、鄉村劇團、非遺手造……一個個文化符號變得生動鮮活,更富有創造力和影響力,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滿足了群眾的新期待。
小村歌唱出大幸福
村歌承載著農民群眾的鄉土記憶,也記錄著鄉村生活的場景變遷。同時,村歌是鄉村文化振興中的載體,不僅可以宣傳黨的惠農富農政策,展示新時代新農村的嶄新風貌,而且抒發廣大農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盼,在潛移默化中為農民群眾帶來心靈滋養,塑造文明鄉風。創作、傳唱的一首首村歌不僅留住了鄉愁,把鄉村的歷史、人文、美景、生活和發展寫進歌里,扎根人民群眾的最深處,更是打造鋼城品牌的藝術實踐。
建設藝術文化鄉村。鋼城區文化底蘊深厚,為充分挖掘好、保護好、傳承好寶貴而厚重的文化資源,區委、區政府啟動藝術文化鄉村建設,根據自身特點對藝術鄉村的顏值、氣質、內核、定位以及文化工程建設主力、藝術主創團隊以及制度保障建設進行了多方面創新實踐。將鋼城區各文藝家協會的創作基地落戶藝術文化鄉村,藝術家的采風、創作、實踐與文化產業振興緊密結合。同時,為各藝術鄉村聘請藝術家擔任文藝村長,由文藝村長引領藝術鄉村的建設。鋼城區《幸福棋山》村歌的創作、傳播,得到了山東省文聯、山東省音協、濟南市文聯、濟南市音協的大力支持。省音樂家協會領導、專家多次來到鋼城,對村歌的創作進行指導,并在棋山舉辦了《幸福棋山》村歌研討會,對鋼城區的村歌創作給予充分肯定。
塑造文明良好鄉風。村歌是用歌聲換心聲,村民們把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期盼都融進了歌聲。村歌作為精神食糧,能夠為村民的心靈帶來滋養,在潛移默化中發揮著凝聚人心士氣、塑造良好鄉風的作用。以村歌為載體和切口的“村歌發布會”“村歌演唱會”“村歌巡演”“村歌教唱”等公共文化活動在農村頻繁開展,大大豐富了農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歌為“媒”的傳唱活動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廣泛傳播,不僅豐富了新時代農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提升了村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村歌嘹亮——2023山東省村歌故事會暨全省新時代鄉村歌曲頒獎晚會”上,鋼城區選送2首村歌作品,從全省1000多首應征歌曲中脫穎而出,榮獲“村歌嘹亮·2023山東省新時代鄉村歌曲征集展演優秀作品獎”。
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村歌除了可以記錄鄉村風光、傳承鄉土文脈、凝聚人心士氣、塑造良好鄉風,還是激活鄉村內生動力的重要抓手。在創作村歌的過程,村民主動幫忙找素材、想點子,認識到在鄉村振興過程中,他們不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者,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山東省知名音樂人、詞作家張永紅曾在鋼城工作生活了20余年,熟知這片土地上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生態文化以及父老鄉親,他對鄉村文化建設擁有極大的熱情。歷經半年,張永紅陸續完成了9首各具村居特色、既接地氣又適合群眾傳唱的《幸福棋山組歌》的歌詞創作。張永紅完成歌詞創作后,得到了包括著名作曲家戚建波、朝樂蒙,著名歌唱家王喆、徐晶晶,以及山東省內眾多熱愛鄉村的作曲家和歌唱家的積極響應,紛紛為歌詞譜曲、演唱。
小劇團走上大舞臺
蟠龍梆子俗稱“老婆調”“姑子調”,是鋼城區辛莊街道一個地方小劇種,屬于板腔體劇種,發展演變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歷史。近年來,蟠龍梆子劇團緊跟時代潮流,大膽實施文化創意改革發展,拓展了影視、演藝、慶典等產業項目,帶動近萬名鄉村文藝人才參與新時代農村文藝作品創作,實現了從民間小劇團向文化企業的轉型嬗變。近年來,劇團先后取得《國家電影局公映許可證》的農村題材電影達15部,龍標電影年產量穩居全省前列,占比全省10%左右,作品先后入圍智利、澳門等7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電影節,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堅守初心、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為了有效保護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蟠龍梆子”,劇團制定了“蟠龍梆子傳統劇本整理”“蟠龍梆子傳統音樂匯編”“蟠龍梆子傳統劇目再現”“蟠龍梆子創新改革影像”四大工程,保護傳統文化。在劇團發展過程中,做到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整合資源、堅持服務群眾、堅持自力更生延續非遺文脈。堅持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以基層身邊故事為原型保證故事特色鮮明。通過“一年一村一場戲”“冬春惠民文藝下鄉演出”等渠道,把國家的方針政策通過小戲小劇等寓教于樂的藝術形式傳遞給廣大人民群眾,在文化強國的道路上傳播非遺聲音。截至目前,連續13年走上央視,獲得省級以上榮譽稱號84項,拍攝的戲曲電影《吳來朝》在中國戲曲電影節獲優秀戲曲電影獎,取得院線電影戲曲片觀看量年度第三的成績。
矢志進取、打造新時代文藝鐵軍。為提升劇團農民演職人員的藝術素養,先后從韓國中央大學、中國傳媒學院、國家話劇院等單位聘請專家15名,進行藝術指導。劇團中韓克、劉愛軍、李鳳芹三人被評為齊魯文化之星,是省級高層次人才。張相全等6人獲省級以上榮譽?;I辦百余項涉農賽事活動,從參賽者當中吸收各類文藝愛好者,培養60余人成為鄉村文藝骨干,有力地擴充了隊伍。與棗莊學院、山東藝術學院、濟南藝術學校、萊蕪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合作,在學校開辦課堂、成立蟠龍梆子戲劇社團,在劇團掛牌大學生實踐基地,建設蟠龍梆子傳習基地。結合“濟南市非遺傳承與學校教育融合工程”,廣泛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在中小學中培植戲曲人才。在中小學開設公益課堂,促進蟠龍梆子良性傳承發展。
與時俱進、彰顯新時代文藝風貌。蟠龍梆子劇團變革多元表演形式,結合重要節點和重大主題先后創作265件群眾喜聞樂見的當代文藝作品,組織大小演藝活動數千場次。將藝術作品通過官方網站、公眾號平臺、視頻自媒體平臺實施網絡推廣,實現網絡觀看量破億。同時,適應市場新變化向短劇、網絡平臺、版權銷售方向發展。先后創作了小戲《俺不是貧困戶》、小品《想煞病》、相聲《科學發展抓農業》等眾多群眾喜聞樂見、接地氣的新時代主題文藝作品。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省級非遺蟠龍梆子,拍攝戲曲電影《二十二萬公里路》等主旋律作品。
小手藝發揮大影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鋼城區現有1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省級3項,市級7項,區級6項。近年來,鋼城區大力保護、傳承、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開展各類非遺宣傳推廣工作活動,展示非遺文化魅力。
重保護,讓非遺“傳下去”。鋼城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保護工作,摸底非遺分布狀況,挖掘、保護非遺項目,引導進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經過群眾反饋、文化站推薦、走訪摸排等形式,共發現非遺項目28項,已引導進行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不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開展鋼城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將符合條件的項目和傳承人納入系統性保護范圍,健全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穩定有序健康發展。
講創新,讓非遺“潮起來”。利用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重要傳統節日等節點,積極開展非遺展演展覽活動。組織萊蕪陶刻、郝氏鐵藝等非遺項目參加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國際展會;推薦王傳友參加2023年“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北京推介活動等活動,不斷向外界傳播鋼城非遺聲音。開展濟南市2023年“泉潤非遺 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鋼城非遺線上展播、發布“跟著非遺游鋼城”系列公眾號等線上活動,讓鋼城人民全方位接觸、了解鋼城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足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美好生活需求。
善弘揚,讓非遺“活起來”。推動非遺深度融入國民教育體系,蟠龍梆子、萊蕪形意拳、周氏豆畫、劉家葫蘆烙畫4項非遺已與4所學校簽訂教學協議書,為孩子們講解戲曲、武術、豆畫、烙畫等技巧以及表演、制作方法,并引導孩子們動手實操,讓他們“零距離”接觸非遺文化;靳氏針繡代表性傳承人董淑梅、劉家葫蘆烙畫代表性傳承人劉彬常年在學校任教,不斷教授學生們非遺技藝,壯大傳承隊伍。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鄉村、進社區,將非遺文化送到群眾家門口。組織鋼城區市級代表性非遺項目萊蕪陶刻、周氏豆畫進入金鼎花園北區展覽展示,非遺傳承人們和群眾零距離互動。